位於北投奇岩山下,當年日式大樓為空軍租借官兵眷屬住用的北投眷村,有五十五戶,四十多年來,人口由數十人,激增到兩百多人,有的剛來僅夫婦兩人,以後兒女成行,還有四代同堂。孩子一個個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還有獲得碩士。有成為空中小姐、飛行員,陸軍和海軍軍官英才滿天下。只要哪家孩子,考上高中或大學,或某種榮譽,父母歡天喜地,請大家吃冰、吃糖,表示自家光榮,就是大家光榮,以榮譽互相標榜,激勵向上。 這有五十多家,但宛若一家,有大家庭的倫理道德風範,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有難同當,把別人困難,當作自己困難,同心合力去幫助解決的好習慣;人不分姓劉、王、林、張、鄧,別人父母,當作自己父母尊敬順從,別人子
女,當作自己子女照顧,對年長的以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媽媽相稱呼。年輕一代,更是兄弟姐妹般和睦相處。年紀最大的劉奶奶、蒙奶奶,都九十歲以上,是最受大家尊敬的老祖母,每到新年,舉行團拜,全村老少,同向她二老先拜年,直到晚輩,相互拜賀為止。人與人之間也難免口角齟齬,只要二老一揮手,或一句話:「不要說了!」彼此就心平氣和,不管誰是誰非,都互相諒解,包容忍耐無事,充分顯示長幼有序,是守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大家庭。 大家守望相助,從未遭受小偷。意外災禍,也會同心協力搶救,全村係木造房屋,最易著火,但未曾造成災害,有次機警的沐太太,發現東側冒出火焰,大叫一聲:「起火了!」驚動全村緊急動員,男女老少,
在當時沙會長領導下,立即出動滅火機,水桶,沙袋,齊向火處澆灌,人多手快,火勢立即熄滅,未釀災害。 無論天寒酷熱,白日半夜,村中老少遇有病患,大伙兒趕緊救援,打電話,叫車子,送醫院,照顧病人,忙得團團轉,出錢出力,毫不吝惜。這眷村還有幾位犧牲奉獻的堅強靈魂人物,更有助這大家庭團結和諧,充滿朝氣,功不可沒。這眷村人不太多,僅能選會長(村長舊稱)一人負責村務;一位熱心的眷屬蒙秀子,見會長太忙,席不暇暖,自告奮勇,做義務幹部,協助會長處理村務,嚴格督導全村環境是否打掃整潔,水電設施檢查維護,裡外聯絡應酬,全村老小照顧;秀子四十歲,是四個孩子的媽媽,忙完家事,還忙於會務,每天巡視環繞全村,並挨家挨戶察
看,使眷村相安無事。 眷村係三層大樓及近三坪外圍環境,內外打掃維護、村民大會、賓客接待及眷民急事請助,均需工友協助,本村多係低階貧苦,工資難籌,有位不計名利,好心無家的退伍士官宋連增願意擔任此職,每月每戶僅一碗米相酬。每天甫露晨曦,大家好夢正酣,他就起床,彎著腰,拿著掃把掃地,拼命把內外環境,整理打掃的乾乾淨淨。此外,除雜草,擦窗戶,會場協同佈置,颱風防備,會長交辦事項,都做得井然有序、完善踏實。還在餘暇時間從事生產,里務完畢,衣服一摔,穿著短褲,光著赤膊,拿著竹竿,跟著鴨子追放河邊餵養,鴨子長大後,買鴨人一籠一籠把鴨子捉起來,一疊一疊鈔票送到他手中,此時滿臉喜悅的表情,領悟了刻苦奮鬥,就有
成功的希望。更難得的是,他辛苦賺來的並非己用,而是用在這大家庭,為劉奶奶、蒙奶奶,買不少營養食品,孝敬她們;也發給眷村勤苦好學子女獎學金。老少稱謝不已,這名聲傳遍了全村和鄰里。 更難得的是林太太,自己在老少十口之家,別人有急難,救助跑得快,做得多,去年徐太太和鄭太太,先後病了很久,又是大熱天以及寒流時,她先把人家孩子和家整理好,洗衣,煮飯,領孩子上學,做得頭頭是道,使病人無家務憂慮,然後才回家做自家事。親友曾問她:「真奇怪,自己孩子這麼多,還管別人的事幹嘛?」林太太卻繃著臉,鄭重地回答:「這年頭自己事寧可少做,別人有困難,不能袖手旁觀不管!」重情感道義,樂於助人的林太太,以她的語言和行動,感
化了她親友,更掀起善良風氣。 這兒離北投市區約二公里遠,地處偏遠,上班、上學均不便,因此,全村老少,發揮了團結奮發精神,下班或星期例假,大伙兒穿著汗衫短褲,分別拿著鋤頭,圓鍬、掃把,提著水桶,同心協力把眷村內外環境打掃乾淨。然後各隨所願:寫作、讀書報、溫習功課,或協處家務,直到夜晚。太太們尤為辛勞;除負起洗衣煮飯,相夫教子的家庭擔子外,還在冬天織毛衣,夏天坐髮網,或是在外工作,日夜辛勤地賺錢來貼補家用,她們為丈夫、孩子和家庭,發揮了傳統賢妻良母的美德。 由於這眷村屬於臺灣銀行的房地,台行屢催歸還,又係山腰高大危樓,如遇大颱風地震,極有安全顧慮。勇於負責的鄧會長,到任以來,不怕苦、難、怨,領
著眷民代表們,向上級陳情遷居,以免村中兩百多人遭受災害。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奉上級允准遷台北市三民路婦聯五村新居,眷民感激萬分,熱烈舉行餐會,並送「造福眷村」匾額與會長,今後北投眷村,為大家永難忘懷的大家庭,會將大家表現的倫理有序,敦親睦鄰,勤勞不懈,團結奮發的良好風範,帶給婦聯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