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交戰,時局大亂,許多人顛沛流離,從大陸撤退來台,有四川人、河南人、湖南人...,哪裡來的都有。雖然省籍不同,卻都能互相照應。3、4坪大小的空間,擠上一家數口,燒飯的時候,只好在走廊上燒煤球,貧乏的年代,均是遠離故鄉的一群,大伙兒彼此交融,「一家香就是萬家香」,相互扶持的溫暖在這裏,留下了特別的意義。 曾經與生長在竹籬笆內的同學們,拜訪那宛如迷宮般的眷村矮牆,偷摘水果甚至是雞、鴨,都難逃這群小鬼的魔掌,用鞭炮做鬼雷嚇女生、廝混戲耍,氣得爺爺不管是誰家小孩,全部照打不誤,小叔掉到月祥路大水溝,被路過軍卡司機救起,撿回一命…,回首年少輕狂的歲月,在這塊土地上銘刻下的竹籬笆故事,外子正娓娓道來…
… 您、我熟悉的「眷村故事」,那「竹籬笆外的春天」,緊密的感情,就是這樣深深地吸引著我。記憶中,婆婆時常帶我到「愛字號」巷子,找姐妹淘串門子,用那共通的語言--「四川話」,親切的閒話家常,這樣的情景,隨著婆婆媽媽們的老化、凋零,如今也只能輕嘆「往事只能回味 」。 對離家四、五十年的眷村人來說,他們對生活和生存的深刻體驗,其中的甘苦,是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所無法想像的。反而是「族群融合」的寬容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經常體驗得到。作為台南土生土長的本省人,嫁作空軍外省媳婦,如今我抱著回饋的心投入輔導會榮欣志工的工作,也主動了解、協助當地眷村文化的保存工作。此刻我更加相信,當人們無奈的面臨大時代
的悲劇時,唯有彼此頻繁接觸、更加了解,才能更見寬容。 感覺上「眷村媽媽」就像是社區的守護神,伴著我一路成長,愛護我、疼惜我。其實相較於其他軍種,清泉岡忠義村的空軍伯伯、媽媽們可說是較為幸運的,因為當年雖是在倉促下轉進來台的,然而因眷屬們都能一併過來,所以值得他們欣慰的是,夫妻倆還能一路相依相守到底。 …… 我家的門牌「清泉岡義字巷8號」,是我這輩子難以忘懷的記憶! 空軍媳婦 馮劉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