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莒光新城」於民國71年11月15日起在新址雙十新村原地眷村動土改建,係由國防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共同合資興建,並於民國74年5月1日峻工,為20棟公寓大樓,計1080戶集合式國宅社區。分別由一十個眷村(包含新北、雙十、平等、光大一、二、三、及虎嘯東西、南京、公園散居戶等)先後遷入,且目前「莒光新城」內的居民算是臺中市最高齡的社區。 回顧四、五十年代「莒光新村」,眷村成員泰半為民國38年隨政府播遷來台,都認為政府仍會把大家帶回去,所以當時既沒有電器、電腦、電玩、手機等的時空背景,也沒有長期性的規劃,眷村的生活方式大都是清苦且欠缺的,有的僅是在市場擺個小攤位,買賣日常生活用品等雜貨,或是有技
能的就在巷口擺個麵攤賺個零用錢貼補家用罷了。 早期眷村生活方式非常單純,吃的方面比較重口味,偏重辣的酸的較多,住的方面都是竹籬巴院子、直桶式房子,客廳、臥房、飯廳、都是一桿到底,毫無遮掩,房子牆壁下半段為磚塊砌成,上半段為泥土混合而成。用的、穿的方面,根本沒有什麼牌子選擇,也都非常簡陋而且節省,例如內褲,都用麵粉口袋做的居多,而且老大用過了就留給老二用,老二用過再留給老三用等。另外煮飯、燒水都是用木柴、煤炭等,那有像如今的天然瓦斯等那麼便利。平常飲水為公共水井,廁所則是公廁,甚至連廚房都是公用廚房等。以現今的觀點來看,當時艱苦的生活方式,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另休閒方面,當時大人的休閒是聚在
一起打個小牌,或是串門子擺龍門陣,小孩玩的則是打彈珠、踢毽子、打圓牌或是玩橡皮筋等。尤其一些士官兵的家庭生活負擔更是困苦居多。所以眷村的媽媽平常帶小孩時,都有兼做家庭副業代工等,如打毛線、做火柴盒或小學勞作等貼補家用。 雖然「莒光新城」目前以老人居多,不過因為地點不錯,居住環境規劃交通方便,加上生活機能佳,這也是眷村改建前始料未及之事。總而言之,當年眷村生活雖然苦,但是大家都很快樂。因此至今雖已改建為大樓,惟在時代背景的大環境之下,孕育出勤勞節省、獨立自主、堅忍不拔、敦親睦鄰的精神特色,在新社區中,眷戶們彼此仍然「守望相助」的相互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