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參與經建
參與經建
鑿穿一片天地
鑿穿一片天地
榮民是國家發展的動力 在臺灣的土地上,參與國家各項建設 榮民弟兄蓽路藍褸,一步一腳印 為建設美麗家園而謹守崗位...
:::
放大
以舞蹈寫下歷史-饒凱

以舞蹈寫下歷史-饒凱

作者:張耀升
基本資料
民國三十六年,饒凱穿著軍服,入伍從軍,他是正規軍,有個清清楚楚的軍籍,但他萬萬沒想到,日後他所服從的政府,明明曾下過一道道的命令,要他們在大陸淪陷後繼續待在邊境作戰,牽制共方,卻又在聯合國的壓力下,否認他們的存在。 經過半個世紀,他仍然記得先總統經國先生曾來到緬甸探訪他們,經國先生的到訪給了他們繼續戰鬥的勇氣,無論環境多險惡,這支部隊始終知道自己屬於中華民國,沒有一絲懷疑,為了國家他們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份。 礙於聯合國的壓力,政府不能承認軍隊仍然活躍於台灣以外的地區,甚至是緬甸與泰國的境內。緬甸的風俗與雲南大不相同,家家戶戶每逢初一十五都得到廟裡念經,從九月到十二月每天都在拜拜,連結婚都不行,饒凱知道,自己不屬於這裡,這不是他的家鄉,也不是未來能夠定居的國度。這支軍隊不能稱呼自己是中華民國國軍,卻又不能也不願把國家忘掉,才以地名來取名,如:雲南反共救國軍、雲南反共志願軍,這樣的犧牲反而使他們的身份更加曖昧不明,最後連政府都否認了他們。 民國四十五年,軍中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年滿二十歲,服役滿七年者,准予結婚,饒凱順著這到命令,與緬甸當地的姑娘成親,成親後眷屬遷移到後方,遠在寮國軍隊仍待在前方作戰,聚少離多,反而平添一份不安定感。 蔣經國總統最後一次來訪帶來了壞消息,他親口告訴他們說:「聯合國逼太緊了,要撤退,以後不補給也不照顧了。」雖然聯合國以難民的身份將他們接到台灣,饒凱仍然強調,他們的撤退是依據立法院的「國雷專案」,他們是完整的軍隊,有組織有階級,帶著國軍的武器,絕不是逃難,而是移民。 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駐紮在中部的軍隊撤退到台灣,其餘的來不及接應,大多留在泰國美斯樂,飛機起落,離開的與留下的有了截然不同的際遇與身份,來到台灣的被輔導安置在南投、高雄或桃園,以義民的身份開墾土地,留在泰國的替泰國政府打了幾次仗,規化成泰國人。 在台灣的生活,饒凱最難忘的是第四年,前三年有聯合國的補助,靠著補給的麵粉、奶粉、罐頭,生活還過得去,第四年開始自立更生,種植蔬菜又碰到乾旱,因為地形的緣故,青青草原上方才有雨水,下方的乾旱更嚴重,收成不好,只能依賴退伍金勉強過日子,家家戶戶愁眉苦臉,就算農場派人來教導種植的技術,饒凱還是感到緩不濟急、不切實際。 來到清境的這幾年,經國先生曾來巡視過,對饒凱來說,經國先生的造訪再次證明他們是國軍,是屬於國家的一群人,為此,眼前的艱苦都能吞下。 比起其他開墾清境農場的義民,饒凱的運氣稍稍好一點,早年他跟鄰居段紹堂先生一起種香菇、養山羊,他的體力好,生性勤儉,在原住民的幫忙下,賺了一些錢,也比較不用擔憂生計的問題。 饒凱還有一項不凡的成就,待在緬甸的那段時間,他眼見擺夷族的民族性舞蹈,看久了之後,也無師自通編了一套擺夷舞,他融合泰國與緬甸的音樂,編出〈拉蒙〉這個舞蹈,有些是取材於擺夷當地的音樂,有些是自己編的,拉蒙的曲調接近國樂,他看不懂緬甸的文字,半猜半問,譜下曲子。饒凱所編的擺夷舞成了當時軍中最主要的休閒活動,每到週末,附近的居民與士兵都一起跳著擺夷舞,一步一踏九,軍人雖然比較缺乏韻律感,動作僵硬,但動作整齊,也有另一種味道。
來到清境後,擺夷舞蹈成了特色,場部人員將舞蹈發揚光大,做為清境農場的迎賓舞,民國四十三年所編的舞蹈,在無意間流傳了半世紀,到現在,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跳上一段,每逢重要活動,也是表演的重點,遊客爭相以照相機或錄影機紀錄擺夷舞蹈,有些遊客甚至還會跟著下場跳,儘管遊客大多不明白也不在意這支舞蹈由來,但這飄洋過海的舞步,顯然會經歷一代又一代,成為清境農場的文化,不斷流傳下去。只要有人問起擺夷舞蹈的由來,饒凱的故事便會被提起、被記住,儘管他們的身份曾經曖昧,懸宕於承認與否認間,說不上名正言順,但是文化來自歷史,文化成形之後,歷史便會被彰顯,在行雲流水的手部翻轉與輕盈步伐下,子子孫孫在舉手投足間記住遠在雲
放大
以舞蹈寫下歷史-饒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