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榮民才藝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文學
中國文學是生活的紀實,心情的返照,數千年的吟詠傳唱,從詩經的言志抒情中淵淵走來,每走一步,都留下一句鏗鏘,文學,豐富了生活,深入了魂魄;在中國近代史上另有一支異軍突起,在苦難艱困、顛沛流離寫下不朽的抗戰文學,掀起蓬勃的新文藝運動,培育了無數熱愛文學的文藝青年,這些可貴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纍纍豐收、實實碩果,讓經濟起飛的台灣同時有了一頁美麗的人文成績單。 他(她)們從軍旅功成身退,放下了槍桿,卻沒有放下筆桿,允文允武榮民作家,寫詩、小說、散文、專欄與評論,也留下許多亦剛亦柔的廣播、電視、影藝作品,讓我們從榮民網站的【文學館】親炙大師風采,回顧近代豐富的文學史頁,自在閱讀,飽飫靈糧。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
:::

曾虛白

從北伐那年開始,他就投身在中國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中。 民國十七年,他協助董顯光辦《庸報》。淞滬戰爭爆發時,三十八歲的曾虛白創辦了上海第一份晚報--《大晚報》。由於對戰事報導詳實迅速,評論國家命運慷慨激昂,使對戰事非常關心的民眾爭相購閱,只發行一週,銷售就高達八萬份。 政府遷台後,他曾任中央通訊社社長、中廣副總經理,還在中廣自製、自播「談天下事」節目。民國四十三年,政大在台復校,他雖然身兼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中央社社長、文工會主任三職,公務繁忙,但感於新聞教育的重要,還是接下政大新聞研究所所長的重任。 他對新聞教育的遠見與貢獻,更可從他奔走籌建東亞第一個新聞館看出。「我認
為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才能適時掌握資訊,因此我爭取設立新聞館來儲存資料。」民國五十一年,曾虛白感於國內一直沒有一部完整的中國新聞史,於是著手編纂。但由於許多資料遺落在大陸,即使在台灣也是散落各處,因此剛開始編史時,實在是困難重重。但他並不放棄,又向亞洲基金會申請資金支援,再邀集新聞界人才共襄盛舉,費時五年終於編成。至今,這部巨著已成全台灣新聞和大眾傳播科系學生必讀的「聖經」。 曾虛白新聞獎,年年頒發,因屬新聞工作者最高榮譽,始終是新聞人努力的標的,意義猶如電影界之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