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十五日,輔導會鄧祖琳主任委員親臨台中縣太平市參加「陳庭詩紀念館」開幕,並向這位「十項全能」的國寶級榮民藝術家,獻上最敬禮。 四月十五日,也正是抗戰文藝老兵陳庭詩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他若英靈有知,此刻應含笑九泉! 「陳庭詩紀念館」是他生前最大心願,一年來經輔導會專責小組和台中縣榮民服務處的努力,以及文建會、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單位的指導協助下,共同完成了這項維護國家文化資產的工程。 陳庭詩,人如其名,能詩能文能畫,能化廢鐵為鐵雕。早年從軍抗戰,以木刻版畫作文宣;來台後追隨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致力國軍文宣。擅長山水、花卉、木刻、金石、版畫等,為現代寫實派藝術大師,作品參加國內外重要
聯展二十七次、個人展覽二十五次,評價極高;獲得<五月畫會>劉國松會長稱許為「十項全能」。九十年十一月,因年老體衰及患帕金森氏症,輔導會納為特需照顧單身榮民,由台中縣榮民服務處專責照顧。 陳庭詩於五0年代五度代表我國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版畫、水墨聞名;民國五十九年更獲韓國國際版畫首獎及中華民國國畫學會鐱爵獎。民國八十八年,以逾八旬之高齡,受邀至西班牙參加二十世紀傑出金屬雕刻家聯展;次年復以「塔鼓」作品在威尼斯展覽中,大放異彩。 民國五年生於福建長樂官宦世家的陳庭詩,祖父和父親是清末進士及秀才,祖母是開台功臣沈葆禎之女,母親出身杭州望族。可惜,他在八歲時自樹上摔下,頭部著地,耳內水平失衡導
致失聰,而自此進入寂靜無聲的世界。 陳庭詩憑其家學和毅力,十三歲學國畫,而由詩文轉入美術領域。十七歲受徐悲鴻影響,習素描及油畫。抗戰軍興,雖因失聰不能赴疆場,仍在二十歲投身軍旅,用木刻版畫指奮民心士氣;發出「多少中華好兒女,拋頭灑血作哀兵」的悲壯呼聲。 民國三十七年,台灣省舉辦博覽會時,陳庭詩應邀來台繪製劉銘傳建築台灣鐵路圖,現藏省立博物館。三十四歲時來台繼續木刻創作;三十九歲時加入「五月畫會」、「現代版畫會」;自六十五歲開始鐵雕創作;八十四歲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國際犬雕展中,與畢卡索等國際大師,同展鐵雕。 陳庭詩最早的成就是版畫,材料用獨創的甘蔗板,從中華文化內涵出發,而以現代極限藝術的抽
象形式,完成個人風格。致力鐵雕創作後,用「即成物」與「少就是多」的觀念,化廢鐵為象徵現代科技文明衝激下的人間百態。 陳庭詩大師身後留下鐵雕、版畫、書法、水墨、壓克力、彩墨...等創作,計九百餘件,全數依其遺願捐贈「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作為紀念館展覽及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