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雄偉的關渡大橋到八里鄉,一路上山水並美、景觀秀麗,小巷輾轉繞到了外觀新穎的社區大樓--「在水一方」,頗有大隱隱於市的出塵破俗味道,這兒,的確住著一個默默為中華文化尋根溯源的老榮民--朱建華,他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權勢與地位,只是怡然自得而興趣盎然的深耕著甲骨文,客廳裡掛著張大千的畫、溥心畬的字,看得出主人是個雅好筆墨、浸淫書畫的文人,很難把他與一介武夫做聯想,然而,他的確是不折不扣參加過抗日、打過共產黨的國軍,一個可敬可愛的榮民。 出生於北伐末、成長於抗戰的朱建華,祖籍是江蘇,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就讀徐州美專時,因為烽火四起而無法如期畢業,卻一直維持著對中華文化高度的崇仰與興趣;大時代創
造熱血青年,投筆從戎是心中唯一的理想,當時,日軍已經佔領了東北,陸軍官校在武漢招生,他考進了陸官,備嘗物質生活簡陋、身體病痛折磨之苦,甚至於差點兒丟了性命也無怨無悔。 那是一場腹背受敵的遭遇戰,中共的軍隊包圍了我軍,腰腿深受風濕所苦的他騎著一匹馬從河中突圍,河兩岸的機關槍不斷的掃射,忠心的馬兒卻一路放蹄狂奔,拚著最後一口氣過河脫離了危險區,受傷的馬兒才氣竭倒地,讓重情義的他一輩子都記得這匹馬的捨身救命之恩。 逃亡的路上他穿著軍服,日本軍隊發現了當然是不會放過,他們抓住他往裡帶,並用刺刀刺他,刀鋒穿透了衣服,還來不及處置他時,一路追趕著他的中共正好也到了村莊來,日軍忙著去應付,老百姓趁機冒死
把他藏起來,讓他換了衣服迅速逃走;被關、被救、翻城牆、趁夜逃,這些看起來像小說情節的緊張刺激,卻是他含淚拜別家鄉父老、生死交關的點點滴滴傷痛往事,至今,他餘悸猶存、心難平復,他堅持有五星旗統治的地方絕不回去,甚至在香港回歸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過香港。 其實,香和他的淵源頗深,民國三十八年隨軍到台灣後的朱建華成為軍聞社記者,除了自己跑新聞、寫新聞稿之外,攝影、編輯、排版、美工到校對幾乎都得一手包辦,他練就了多才多藝的好功力,自然成為媒體延攬的理想對象,香港的良友畫報聘他為在台灣的總負責人,運用寫與畫的專長,讓他得以發揮所長,辦報與文宣工作激盪了多少青春的火花,四十年的新聞編輯生涯,他的創作始終不
輟,愛好文化的興趣也始終不減;在一九七六年他以一套富有濃厚中國風味的月曆設計,榮獲德國漢堡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印刷美術設計展首獎,專業水準相當受到肯定。 重拾畫筆,浸淫文藝的歲月,讓和當時在政工幹校美術系的李奇茂、陳慶熇、鄧雪峰等經常聚會,成為寫生、看畫展的知交好友,也經常和劉其偉一起畫素描,還經常從建國北路走到羅斯福路吃宵夜,非常親近。當時新文藝運動正在台灣蓬蓬勃勃的發展,雖然辦展覽的環境不成熟,幾乎都是以克難手法在執行任務,但是文藝的風氣卻非常盛,他擔任總幹事的第一助手,負責全國美展的收件、佈置、全省巡迴展出等種種事宜,和藝術創作的接觸非常多,並開始在報章雜誌上寫些美術評論的方塊文章,頗受歡
迎;那些談書論畫好友,現在幾乎都成為國內一線的智名書畫家了,朱建華卻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冷門的路--投身研究中國文字的初始源頭。 甲骨文字是商朝後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內容雖然大多是卜辭或記事辭,但那被灼盪在甲骨上的紋絡卻充滿了玄機,可以判斷事物的吉凶,驗証事後的靈驗,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也有朱書墨畫;經過許多文字學家和考古學長們分析、判斷,已發現的四五千個甲骨文字,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近似圖畫,而且已有形聲、假借的結構,這使得文學素養深厚的朱建華對甲骨文字的解析深深著迷。 溯源到四五千年之前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追索其後慢慢演化的金
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是中國文字學的基礎理論,分析字形總離不開它,運用六書理論來分析甲骨文,可考釋出不少字義,從形體結構上的變化,看出「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端倪,引申出內在的深義。 雅好金石書法的朱建華,探討中國文字已有三十多年漫長歲月,退伍身為榮民之後,有比較寬裕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工作,更日夜不斷的鑽研,跑遍了南港中研院、故宮、國家圖書館,浸淫在甲骨文書籍中,從最初單純的被甲骨文的「形美」所吸引,到深入堂奧之後,仔細推敲解析每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由簡而複的一路考證引據,發現許多巧合與奧秘,成為他信仰生活上莫大的收穫,他所
下的工夫非比尋常,優游其中,樂趣無窮。 篤信基督教的朱建華,把畢生研究心血和信仰生活結合,發現了許多以往不能解開的謎,在聖經的對照研釋中竟能一一詮,了然於心,他蒐集了許多資料做比對考證,先後以朱天民為筆名撰寫了<中國字-神奧秘的福音>及<從聖經看甲骨文>等著作,引起廣泛的重視與討論;讓中西文化接軌而相融,是非常人的發現和考據,他的專業研究、日常生活與宗教信仰的種種奇妙應合,更讓他堅信自己要走的路。 今年,他再以朱知一為筆名,把二十多年的研究心得,出版成<從甲骨文看姓氏的尊嚴>一書,深入剖析百家姓的內涵,注入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倫理精神,成為研究甲骨文乃至於中國文字、文學愛好者的最佳研讀圖書,前
故宮院長秦孝儀特地親筆致函,盛讚他「用力甚勤,於民族倫理多所啟發,至所心折。」他對甲骨文和車華文化的貢獻卓著,可說是榮民之光,華夏之幸。 在主恩中享喜樂平安,朱建華的家庭幸福美滿,妻子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一對女兒也分別是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免疫學、腦神經物理的博士,他曾經應邀赴美到該校演講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卻非常震驚,演講後的掌聲久久不歇、反應熱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後來還連續了兩次,由此讓他深信,只要是中國人,不管是海內海外或海峽兩岸,對老祖先的智慧一定都非常寶愛珍惜,未來這冷門的學門應該更被重視、薪火傳承,是他的心頭大願。 退而不休是好榮民,深研文字而全心奉獻更
是豐盈一生,朱建華的努力源於熱愛中華文化神聖的使命,他把一切美善歸於信仰,在平靜寧詳中埋首研究,我們以有這樣的袍澤為榮為傲,祈願他的研究更上層樓,還諸五千年前的甲骨精魄給中國魂,達到他一心所信服的禮運大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