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夢想
崔寶琳伯伯生於民國20年,山東臨沂人。幼年時,對日抗戰爆發,日軍從青島登陸,一路姦淫燒殺擄掠入侵,家鄉飽受兵燹。已屆讀書之齡的崔伯伯入私塾讀書,在書聲琅琅中渡過童年。抗戰勝利後,疲弱的中國,還來不及喘口氣休養生息,緊接著影響萬千中國人民命運的國共內戰爆發,戰火燎原生靈塗炭。民國35年,臨沂淪入共產黨之手,崔伯伯的父親舉家逃難至江蘇徐州,歷年餘後,國軍收復臨沂,全家得以重返故里。
一心向學的崔伯伯,對共產黨殘暴不仁的種種行徑反感至極,深恐就此失學,毅然做出決定,辭別父母親友南下。數千名山東聯合學校師生,抱持著政府能給予保障的心態,先至江蘇徐州,再輾轉到浦口,最後由政府安排抵達湖南衡山。在湖南衡山會集的流亡學生有數千之譜,一待大半年。等待是漫長的,流亡的生活讓人心惶惶,皆感前途未卜、學業難繼、愁雲籠罩。得到移轉通知時,已近國共內戰尾聲,國軍作戰失利節節敗退,轉進後方徐圖再舉已為定策。經政府襄理數千名山東流亡師生長途跋涉安抵廣州。
澎湖七一三事件
崔伯伯回憶:當年我是濟南聯合中學的學生,山東流亡師生大概有七八千人,學生男女都有,還有兒童。到了廣東後,當時政府給的訊息是學生到臺灣後可以「半工半讀半訓」,雖然不知道臺灣在哪?仍期盼到臺灣繼續讀書。哪曉得一到澎湖西嶼,就編隊打散,2個月後就要我們這些男生當兵,盡入軍籍,整個過程無人說明解釋,莫名其妙就變成軍人。
當年18歲的崔伯伯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沒想到要反抗,而且反抗也沒用,就這樣被迫當了兵。山東流亡學生一案,即是「澎湖七一三事件」。
不管「澎湖七一三事件」真相如何,崔伯伯覺得政府並未履行承諾,是失信學生,有負學生。延宕多年,直至民國49年政府才回應山東流亡學生的陳情,為彌補當年學生失學之恨,一紙命令頒布,即具山東流亡學生身分且非任軍官職者,可以就讀於花蓮為期一年的師資培訓班,畢業後,由政府統籌分發至全省各小學任教。跟崔伯伯一樣是流亡學生的朋友甯振平,當年被迫當兵,他是士官符合資格,讀畢師資班即被分發至小學任教;而崔伯伯是軍官,資格不符,就這麼失之交臂。崔伯伯一直到民國64年,把握機會入讀臺北商專,經兩年進修取得專科學歷。民國66年以陸軍少校軍階退伍,後轉任公職。
崔伯伯表示,回首他的人生其實很平凡,惟平凡中也有不平凡之處,流亡學生的經歷是生命中最難抹滅的記憶,他清楚記得要離家前的點滴,以及奔赴未知前程的心情,朝不可知的未來疾行時的茫然若失。崔伯伯當流亡學生的時光,曾經的烈火青春;青春的肆意張揚不羈,在被迫從軍後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