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委員說起輔導會就業訓練所成立的原由,40年代時,國軍進行新陳代謝,當時有7-8萬官兵退伍,基於謀生技能和教育有限,謀職並不容易。在50年代,輔導會任務以就業為主,當時輔導官兵就業管道有一般機關、學校職缺、輔導會自辦工廠、事業單位、農場等方面,但部分官兵無法自行就業,因此成立臺南、彰化、花蓮就業訓練中心以及新竹就業講習所,訓練失業軍官工作技能,如技工、水電工等。讓每個待業者一邊訓練,一邊等待工作機會。70年代時,當初接受就業輔導的退伍官兵已年邁無法工作,需要的是安養。根據法令規定,
領有退休俸的單身官兵或無兒女奉養的榮民夫妻,無法進入榮家安養,這些訓練所於是順應時代趨勢調整任務,於民國83年改制為自費安養中心,榮民自行付費,接受生活照顧,推行以來成效良好。 而提供資源、回饋社會,也是主任委員任內重要的工作。同時輔導會安養地點的臺東馬蘭榮家可容納一千多床位,隨著時間遞嬗,榮民結構改變,安養榮民逐漸減少。尚有空餘床位的馬蘭榮家,經由臺灣省政府與輔導會協調,撥出空間,轉型成癱瘓者或身心障礙者的養護照顧所。周主任委員基於國家資源共享的理念,照顧榮民之餘,也分享資源給社會上需要的人,將新竹就業講習部分設施、土地撥交給臺灣省政府,設立「癡呆症養護專區」。 除了回饋社會需要,輔
導會為了協助政府實質外交,從民國6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與國際退伍軍人組織聯繫。主任委員認為彼此雖屬不同國度,但軍人語言相通。輔導會總計與73個國家或地區,94個退伍軍人組織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其中更與10個退伍軍人組織結盟為兄弟會。從民國76年努力折衝,79年才以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名義進入世界退伍軍人協會,此舉象徵我國突破外交困境,以國名同時為官方機構名義進入世界組織,對國人而言不啻是一項精神鼓舞。 更特殊的是,主任委員於民國82年協助世界退伍軍人協會召開例行理事會,成功扮演外交火車頭的角色。而其他國家對於輔導會照顧榮民的堅定政策、完備制度、齊全設施,無不感到羨慕與欽佩。周主
任委員任內與丹麥締結兄弟會,也是友好關係之展現。回首過往,周主任委員深感昔日輔導會工作深具意義,雖然責任重大,卻是值得回憶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