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7年1月16日,吳其樑先生從軍管區中將副司令外職停役轉任輔導會擔任秘書長一職,90年1月16日榮升為副主任委員,92年7月1日薦派欣桃天然氣股份公司擔任董事長,辦理公職退休。任內歷經楊亭雲先生、李楨林先生、楊德智先生及鄧祖琳先生等四位主任委員,前後服務長達6年,對於歷任主任委員推動重大政策的背景因素、心路歷程及會務都有深切的瞭解。 提升全會公文資訊系統 裁撤文書中心 民國87年,吳先生初任秘書長時,有感於資訊化為未來趨勢,特別指示統計處開辦電腦操作課程 ,
並要求全會同仁在一定期限內須具備運用公文資訊系統的能力。前後費時約半年即達成預定目標,遂於87年10月將原來職司公文打字、校對、影印、印製等文書作業的文書中心裁撤,人力歸建到各處室。自此,輔導會的公文製作全面資訊化,行政效率也大幅提升。 擴大榮民服務編組 落實榮民照顧 吳先生說,84年6月1日以前,輔導會兩個榮民服務體系分別是榮民服務處及榮家。當時係以是否就養劃分責任區,但就養榮民又依是否住在榮家區分為內住榮民與外住榮民。內住就養榮民固應由榮家負責照顧,但外住就養榮民的家籍雖設在各榮家,實際上卻散居全國各地,如遇問題時,往往造成榮家和榮服處互相推諉塞責之情事。有鑑於此,輔導
會決定重新檢討調整榮民服務體系,以期澈底釐清榮家與榮服處之權責問題。經多次開會研商,奉楊主任委員亭雲核示,自84年6月1日起,除了內住就養榮民仍由榮家負責照顧外,其餘所有榮民均劃歸各地區榮服處負責聯繫照顧。當時,輔導會登列榮民數有58萬餘人,榮眷有162萬餘人,共計220萬餘人,均由各榮服處服務照顧;現又將榮家十幾萬的外住榮民交由榮服處負責,其人力顯然無法負荷。因此,楊主任委員決定從各安養機構抽調100餘人到榮服處,提升服務照顧能力,以擴大原有工作能量。各縣市榮服處之下,依各鄉鎮市行政區,總共設置410個服務區,並遴聘熱心服務之榮民義工,擔任服務組長。在服務區之下,就現有榮民編組成生活互助小組
,由服務組長就近聯繫照顧榮民榮眷,協助辦理相關服務事宜,以補正式組織編制之不足。 建構榮民志工體系 提供綿密服務網 民國89年,有位單身外住就養榮民亡故多日,經媒體披載,駐地榮服處才知道,嚴重損害輔導會的聲譽。因此,輔導會決定重新編組志工,並加強對年長體弱及獨居榮民的訪慰探視,避免類似不幸憾事再度發生。當時係朝兩個面向加強,一為榮民眷屬組成的「榮欣志工」,不定期提供榮民(眷)義務性的服務;另一個是賦予服務組長每週探視特需照顧榮民3次的任務,榮民(眷)如有需要,亦提供代訂(送)餐盒的服務,希藉由綿密的組織、殷切的訪問,精確掌握榮民生活狀況,提供適時的協助!無論是榮欣志工或服務組組長,
他們在照護榮民時所付出的真切熱誠始終讓吳先生深受感動,而透過編制內同仁及編制外志工的雙軌服務,榮民連繫服務工作亦日趨完善。 放寬自費安養中心榮民配偶之就養資格 以往輔導會自費安養中心對就養榮民及其配偶的年齡限制是榮民60歲、配偶55歲。自從「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通過後,兩岸人民互動頻繁,很多年長榮民娶了年齡較輕的大陸配偶,卻因年齡不符安養資格而必須分居兩地,不符人性。為解決此一問題,輔導會決定放寬就養榮民配偶的年齡限制,由原本的55歲放寬為50歲。吳先生認為這項政策可謂切合時代脈動及人道精神
,對榮民來說也是一個以顧客為導向的貼心服務。 爭取榮民就學機會 吳先生表示,依據輔導條例規定,必須在軍中服役超過10年以上者始具備榮民資格。對於就讀專修班或服役不滿10年的退除役官兵,雖不具備榮民資格,亦需政府予以協助,方能重新融入社會。 由於這些退除役官兵退伍時年齡還輕,就學及就業安置最為重要。因此輔導會自民國63年起即陸續與 各大專院校協商,提供入學名額,放寬錄取標準、以吸引退除役官兵繼續就學深造,並於每年7月中旬舉辦「退除役官兵就讀公、私立專科學校考」,實施以來,成果豐碩。吳先生說,對於考取大專院校的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亦編列獎學金預算予以補助,以鼓勵他們專心向學。
這些經輔導就學安置取得學位者,除了學士外,還有碩士及博士,出國深造者亦不乏其人。由於取得學位後,競爭力提升,在職場上均有傑出表現,各有一片天,足證輔導會輔導榮民就學、就業的用心與成效。 因應時代轉變 調整經營策略 輔導會為配合政府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陸續推動所屬事業機構民營化工作。基於輔導會的事業多為傳統產業,民間企業接受度不高,因此政策執行上困難重重,而讓吳先生擔憂的是,當初設立這些工廠就是為了安置榮民,現在大多數的事業機構紛紛移轉民營、整廠出售或結束營業,榮民的就業管道愈趨狹隘,要如何因應,將需要輔導會審慎思考。除了事業機構民營化外,輔導會對農場的經營方式也做調整。吳先
生說,從民國78年許主任委員歷農核定辦理耕地放領,農場經營型態就逐漸轉變。84年起,楊主任委員亭雲為使會屬農場順利轉型,責成第四處研究農場減併方案。經多次開會研商,決定將原先12個農場縮減為8個,並精簡工作人員,降低人事成本,大力推動農場轉型為休閒觀光遊憩景點,同時引導農場積極利用閒置土地加強與民間合作經營。多年下來,幾個山地農場因本身觀光遊憩資源豐富,營運績效良好,而平地農場也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顯現楊主任委員政策指導的睿智,令人讚佩!
提升榮民醫療服務 輔導會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積極採取各項措施,諸如:建立三級醫療轉診制度、協調省、市公 立醫院、軍醫院開設特約門診、設置偏遠地區巡迴醫療車、開辦護理之家及提供離島地區遠距醫療,可謂竭盡所能地為榮民(眷)服務,更定期舉行地區醫療會報,深入了解各醫療體系狀況,達到醫療資訊互通共享,並陸續舉辦醫護人員研習活動,建立醫護人員視病猶親的觀念,每位醫護人員看到前往就醫的榮民,都能笑咪咪的以叔伯相稱。吳先生退休後曾數度以榮民身分前往榮總就醫,親身感受到榮總的醫療服務態度有顯著的提升。 埔里榮院護士發揮大愛精神 勇救榮民 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吳先生正好住在輔導會,從睡夢中被驚醒。他依
當時狀況判斷,災情一定不輕,亟欲打電話了解災情,但所有電話都不通。後來得知會屬埔里榮院受創嚴重,整棟大樓都損壞了,但是100多位榮民都安然無恙,全賴護士小姐一位一位的揹出來。吳先生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不可思議,那些柔弱的女孩子,竟然能揹出100多位病患,這種潛能及敬業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認養遺孤 德澤榮民下一代 吳先生任內跟隨過4位長官,對服務榮民之重大政策,均有過卓越的指導與貢獻,其中,吳先生認為楊主任委員德智深入基層,關懷榮民,甚至德被榮民後代的用心至為感佩。吳先生說,兩岸開放後,很多老榮民基於傳宗接代的觀念,娶大陸配偶並有了孩子,可能在孩子還小時,就過世了,留下無工作能力的大陸配偶和嗷嗷
待哺的幼兒,生活極為困苦。楊主任委員基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以身作則帶動認養榮民遺孤的愛心活動,所有會屬機構及本會投資事業機構的首長亦紛紛響應,吳先生也認養了一位。他說,認養一位遺孤每月僅需3,000元,對認養人而言僅是杯水車薪的事,但是對遺孤來說幫助卻很大,他深切盼望這種作法能持續下去。吳先生始終深信輔導會的照顧榮民、榮眷的績效值得肯定,但如何讓未來的輔導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則是任重道遠,期盼輔導會的同仁能夠持續抱持奉獻的精神,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