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拓展就業安置的途徑 輔導會就業安置區分為創業(會內)及介紹(會外)就業二種。創業就業是指輔導會自行創設各類事業機構,以製造工作機會,安置退除役官兵,如海洋漁業開發處、礦業開發處、大理石工廠、森林開發處及武陵農場等,均曾負起創業就業的重任。然隨著時代變遷,部分事業機構因營運欠佳,遭致裁併或結束營運,條件較佳的單位又需配合政府政策,移轉民營,致會內創業就業難以推動。 介紹就業係指洽請各有關機關及公、民營事業機構提供需求員額,再配合安置單位要求及退除役官兵個人條件,作適才適所的安排,並以轉業特考、專案甄選、計畫培育及個別推介等四個方式辦理。惟政府機構陸續實施人力精
簡政策,致洽缺安置日益困難,僅餘民營企業尚有推介就業的空間。 拜訪知名企業 開拓就業管道 楚先生回憶起介紹民營企業就業的故事。民國84年,由於國防部推動「國軍10年兵力目標規劃」案,國軍人力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在臺入營退伍官兵驟增,這些新退榮民年齡介於30至40歲之間,正須負擔家計,如果找不到工作而成為無業遊民,不僅是個人、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有責任、有義務予以照顧。 有鑑於此,楊主任委員亭雲為拓展民營企業就業管道,特別指示楚先生隨同曾任臺灣省建設廳廳長的黃副主任委員鏡峰,分別拜訪國內10大企業負責人,其中包括統一、台塑等知名集團,希望他們也能體認國軍官兵為國奉獻青春歲月,依
服役年限退伍後需要獲得工作,以安定家庭生活,因此希其每年提供一定名額的就業機會。經充分說明溝通,這些企業都非常樂意配合辦理,惟民營企業用人多需具備專業知能,而退除役官兵因久在軍旅,與社會脫節,所學多為軍事領域專長,與民營企業所需有很大的差異,故非常需要本會輔導轉業。 因應社會變遷 加強職技訓練與就業輔導 楚先生感慨的說,由於退除役官兵常年在部隊服務,難有安定的環境到大專學校進修,一旦退伍返回社會投入就業市場,無論在年齡、體能及專業學能方面均處於劣勢,輔導會有責任提供必要的技職訓練,協助渠等提高就業競爭力。 楚先生回憶指出,楊主任委員亭雲為配合榮民需要,特指示強化輔導會訓練中心功能,開辦日
間養成訓練班與夜間進修班兩種班別。訓練班次以當前社會最需要的專業線上作業人員為主,例如:汽車修護、室內配線、建築配管及挖掘機操作等,以最優良的師資及教學環境,提供退除役官兵最接近實務的訓練,經過考試獲得相關證照,以符合就業市場人力需求趨勢,同時提供結訓學員就業資訊,協助大家順利投入就業市場,落實「訓用合一」政策。 楚先生表示,輔導會職訓中心,為了授課需要,採取「為用而訓」的積極作為,設置配備良好的實習場地,如電匠檢定場、重機械操作場及堆高機操作場等。其中,室內配線及電匠檢定場因設備完善,臺灣省政府每年都會商借場地舉辦相關考試
,對於曾在此場地實作過的榮民(眷)來說,考試時即占了極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