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省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防禦戰役 1944年,盟軍在太平洋攻勢逼近日本在馬里亞納群島的「內防線」,日軍之南方海上交通線已瀕臨斷絕,同時中美空軍已取得制空優勢,日本本土面臨來自海上與中國方面空襲的威脅。日軍為挽回頹勢,企圖打通平漢、粵漢與湘桂鐵路,並破壞我軍各處飛機場,以減輕空襲損害,故從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抽調8個師團約17萬人的兵力,在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下,于5月下旬發動長衡戰役。我軍因自去年秋季以來,抽出精銳7個軍投入滇、印戰場,本身戰
力亦感不足,因此採取以一部利用既設陣地,抗擊日軍,遲滯其前進;主力集結于後方,利用有利地形,各個包圍殲滅日軍的作戰方針。 五月26日,日軍分三路進犯,我守軍第72軍在通城東南山區,第20、第37軍在汨羅江北岸和南岸地區,第73、第99軍在沅江、益陽地區,阻擊日軍,予以極大消耗,激戰至六11日,日軍攻陷石灣,守軍一部退守瀏陽。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瀏陽,守軍奮戰9晝夜後,退守瀏陽南郊。此時日軍集中主力包圍長沙,守軍據守週邊陣地,與日軍鏖戰。17日要點黃土嶺、紅山頭相繼失陷,嶽麓山陣地亦被突破。18日,守軍第4軍殘部分批突圍,19日,長沙失陷。 第9戰區以一部兵力在淥水兩岸地區對
日軍採取消耗戰,集中主力于衡陽週邊與日軍決戰。從8月2日起,中國增援部隊在衡陽城郊與日軍發生激烈的爭奪戰,時進時退,始終未能迫解衡陽之圍。衡陽守軍第10軍憑著堅固的城防工事,配合我空軍持續攻擊日軍步砲陣地,以及擔任通信及空投給養的支持,與日軍血戰47晝夜,但終因眾寡懸殊,傷亡殆盡。8日,日軍佔領衡陽。 此役中,日軍投入大量人力及物資進行攻勢,雖達成攻陷長沙、衡陽之目的,仍無助於挽回整體戰局。但國防部所編抗日戰史亦承認,此役顯現日軍在長年作戰之餘,戰鬥精神與技能,以及協同作戰能力仍在我軍之上。我軍將主要戰力投入滇印,在長衡會戰採取消耗戰法對敵的方略是正確的,但我軍在裝備以及訓練不足的問題,
在與日軍長期消耗對戰下,一直無法解決,惟有靠將士以旺盛的戰鬥意志來填補。如衡陽守軍在數量與火力均有數倍優勢的日軍圍攻下,固守47晝夜,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就是因為我軍雖長期處於劣勢之中,但戰鬥意志始終不懈,終使得日軍雖在會戰中得勝,但仍無法阻擋最後的戰略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