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7年8月23日,福建方面的共軍集結千餘門122、130、152毫米口徑的火砲,對咫尺相隔的金門列島展開瘋狂砲轟。我金門守軍立刻集中砲火還擊,激烈的空戰也在台灣海峽上空展開。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金門砲戰! 這次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係著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而勝負的關鍵則在能否確保本島與金門列島間海上與空中的補給線暢通。由於共軍砲火面廣,打擊範圍大,使得國軍補給作業困難,不但運輸機起降危險度極大,機場的破壞往往也難以及時搶修;海上
交通亦然,雖我海軍陸戰隊健兒多次搶灘運補成功,但由於共軍出動大批快艇、魚雷艇進行擾襲,使得我軍總要為此付出相當代價。儘管我海空軍屢屢重挫共軍的襲擊,陸軍砲火也能有效還擊,但只要補給狀況不改善,戰況將依舊吃緊 「長風計劃」因此應運而生。 陸軍供應司令部研訂,「長風計劃」將專以小型機動漁船,裝載軍火物資運補金門。每個梯次徵調機漁船20艘擔負裝運,每航次3艘,每天出動若干航次,由馬公運往金門物資120噸。人員方面則由反共救國軍海上突擊支隊運輸大隊改編為長風大隊,下轄3個中隊與以及1個通信分隊
,負責海上導航與管制工作。另外海軍也派遣南巡支隊麾下砲艇跟隨護航及導引,防止共軍魚雷艇的擾襲。 9月24日,「長風計劃」開始實施。漁船因為艙口不大,容積有限,故往往不能依其噸位裝載,本因此而使得運量有限;但因為船身小,速度快,加上我反共救國軍人員早已習慣穿梭於敵人砲火之下,所以運輸效率反而奇高。至10月15日為止,共實施14梯次,動用砲艇26艘次,機漁船47艘次,共成功運送物資2040噸﹝超過當年駝峰頭3個月的成績總和甚多!﹞。但這並非不是沒有代價的。9月30日,第3航次之安華2號,在靠近金門海域時,遭共軍陸上砲火與海上快艇圍擊,船隻遭到擊沉,船長宗成玉在內多民船員殉職! 隨著補給
量的穩定提昇,國軍在戰場上漸趨上風。我砲兵部隊在大口徑火砲陸續到位後,逐步痛擊共軍各砲陣地,我空軍健兒亦在頻傳佳績,共軍飛機在歷經慘重損失後甚至不敢再出海峽作戰!最後終於迫使大陸當局以「單打雙停」的口號為自解下,狼狽停火。台灣海峽的情勢至此才又轉危為安。 陣陣長風,無懼地穿梭在綿密的砲火中,位前線官兵帶來補給;我們或許不能一一記載他們的姓名,但在這承平的世界裡,誰也不能忘記這些為今日中華民國的穩定不惜付出生命的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