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樣的行為才算是真正品性高尚的人? 讓.紀沃諾(Jean Giono, 一八九五~一九七○)肯定的說─一個無私、慷慨,不存有回報念頭,在大地留下明顯印記的人,才夠得上配稱為品性高尚的人。 但是,我也深刻的知道,「楊彝」,是不會在乎人們怎麼說他的,至於「品性高尚」,怕楊彝會衝著臺南榮家高大的芒果樹翠綠透亮的樹葉篩下的陽光,咧嘴回說,「這有什麼可講的。」然後正眼(他有糖尿病引起的眼疾)也不看我的,朝著熱呼呼的空氣笑笑。 我的家,在這裡 還記得姚宜瑛大姊在「落葉」一文中寫過: 每一位老人,是一本翻舊的大書,它記載著一生的經歷、情愛、家庭、工作、坎坷榮辱…末了無奈的老去,也許更不幸
是毫無尊嚴的離開人間。也有許多老人,別看他們垂垂老了,有時糊塗得晨昏不分,連親人也弄不清楚,但是,某一時刻心底某一處,卻剔透晶亮,往事歷歷如在眼前,甚至將生命最後一章自己來寫,把死亡當作家家酒來扮演。 對於楊彝而言,生、死,算得了什麼。 生於民國前六年的他,整齊的平頭下,有著一臉莊肅的神情,眼尾密密的皺紋裡卻溢著深深的自在,是那種不求人的擔當。在臺南榮家,那座有著臺南市東區黃金地價的,鬧中取靜的屋宇房舍中,也在南臺灣慣常的以芒果樹植成的行道綠蔭下,楊彝清楚而不費力的說起生命中合該如此的故事。 沒有令人的驚心,沒有誘人的動魄,一如他莊肅平靜的臉皮,在九十年生活生命的歲月軌跡中,逐一
細細數說著段串串數也數不出更璀璨的火花。因為,他正像著千萬位可敬的老兵榮民一樣,外表的風霜,內心深處的苦難,都早已落入永不復思想的「當年勇」中哇! 他就是這般入定似的篤定在這塊土地,竭盡所能的,他奉獻出他所能奉獻的真誠!捐獻出僅有的二百萬元。 先總統 蔣公在世時,總愛經常詢問著榮民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情形,並且一再叮囑負責人員,「要好好照顧榮民」,而在在指謂的「照顧」中,包含的是濃厚的袍澤情感,是無盡且深切的關愛! 而當年,經國先生最關心的,仍是榮民的健康哪。 他常常說:「時時要留意榮民的生活,處處要解決榮民的痛苦!」 又說,「在數十萬的榮民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正在生病的榮民,
人生中間有許多的痛苦,但是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家可歸,在外生病。」 楊彝清晰的說:「我的家,在這裡。」 有國才有家 年輕氣壯的楊彝,親眼目睹家鄉江蘇省武進縣所遭受到種種的災難,為所欲為的共產黨,毀壞了家鄉中平樸、純真的鄉情,村民們個個生靈塗炭,家家戶戶生活除了苦不堪言,仍是苦不堪言。 年輕的楊彝揮別親情,遠離自小涵養滋育他的家鄉,毅然成為保家衛國、捍衛國土的軍人。 雖然沒有豐富的學問,雖然沒有耀人的學歷,但是楊彝清楚的知道,有國才有家、忠孝難兩全的傳統道理,正如同多少的榮民們所共同努力的──為國家做點事。 在那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紛亂的年代裡,執干戈以衛社稷,無疑是身
為中華民族血性男兒的大道,他參加抗戰,打過當年的小日本鬼子,他也參加剿匪,先後歷經多次戰役,自己卻說著「沒什麼好仔細介紹。」 然後是那場上海保衛戰中,戰事才起,楊彝的右腿即被砲彈碎片擊中,沒什麼感覺,只是穿了「孔」的大腿血流不停。 翹起著短外褲的右大腿,楊彝指著軍旅生活中優美的「紀念品」,碗大個疤痕烙記著。而這紀念品還挺人性化的,雖說臺南天氣已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性氣候,但是變天、換季節時,疤口周圍還留著實實有些感覺,讓人忘它不得呢。 九十歲的人,眾神敬之 中國有句古話「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指古人的平均壽命.是遠低於七十歲的。而一九九一年衛生署公布的「臺灣地區公共衛生概況
」中指出,臺灣光復四十年以來,民眾平均壽命增加了約二十歲。男性由五十三.一歲,提高為七十一.三歲;女性則由五十七.三歲,提高為七十六.六歲。 楊彝九十歲,雖然沒有紅光滿面,雖然沒有童顏配鶴髮,但是楊老硬朗健康的身體,卻是有目共睹。 陽光染亮著蒼綠的路樹,一顆顆垂涎而下的芒果,碩大且紅韻韻的令人欲伸手摘著,可是老人卻對它們無動於衷。 想,人生最公平的就是都要老,都會死。楊彝自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搬居到榮家後,他就再也不搬了。近三十年的榮家歲月,他是看盡芒果樹的開花結果,也曾經為之欣喜雀躍,而今,落座於滿徑的果香,在南風徐徐中,溫膩甜酣的果香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欣喜,不再歡愉
。 誠如牙口不好的楊老,入口即化的稀飯、饅頭是最佳餐食。他自己洗衣服,自己清理房舍中單純的傢飾,不打牌、不抽煙,除了散步、做運動,生活自在且規律,無怪乎他存錢。 好想告訴他,九十歲的人眾神見之也敬呢。但終覺是沒有說出。 愛,萬能靈藥 問他平日裡如何存錢,用錢。 楊彝笑了,說自己向來是當用則用,沒有什麼法度。祇是少尉退伍的他,在退伍後的好些年裡,在卸下戎裝,脫去戰袍時,正是在臺灣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的年代裡。 憑藉著軍隊裡磨練出的強健身體,戰爭中早已習慣的苦與難,他在苗栗、在頭份等地打著零工
,賺取微薄的工資,再加上軍中的退役贍養金,楊彝獨身的生活,應該是闊綽的。 但是他在將一生青春奉獻給國家後,在自食其力的退伍生活裡,也在自己溫飽之餘,將省吃儉用下來的錢,經常拿來濟助一些窮苦的人。 雖然,早年的臺灣,省籍區分明顯,觀念深刻,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更是一清二楚,還何況楊彝是位道道地地的「老芋仔」,但他依然濟弱扶窮,在愛心與耐心較勁的行動中,楊彝平厚的待人態度與正直不阿的處事方法,為他鸁得無數的友誼,也在此時期,楊彝並且開始接近宗教。 接近宗教的楊老,是在新竹接受天主教的洗禮,在教友的祝福中、天主的恩澤裡,更加深他散播愛心的理念。他幫助人的行動更多,工作的奮力也更加速
度。 兩百萬元裡的大愛 今年年初,楊老想著自己還有的定期存款,雖然身體仍硬朗,上下樓梯也自如,但是糖尿病引起的眼疾,卻令他難以安心,他最怕失去了這雙伴他近百年的靈魂之窗。 如果「窗子」沒了,楊老是不肯快樂、不肯自在的。 他決定讓自己終其一生守護的對人的「愛」完整,不顧榮家老兄弟們的勸阻,毅然將一生的積蓄完完全全不保留的捐獻出來,自己只輕描淡寫的說:總算是對得起自己的一生。 楊老「獻金」的大愛,對他而言,只是「對得起自己」,對整個社會,尤其對捐獻的對象──臺南市大林天主教堂一百萬元
,六龜孤兒院六十萬元,及臺南榮家四十萬元做為慈善基金。他的所做所為,絕非捐款、獻金而已。 誠如臺南榮家張主任所說: 「兩百萬的捐款,以富者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是對一個榮民而言,靠著省吃儉用而來的積蓄;則無疑是一筆相當大的天文數目。而楊老先生卻毫無保留的捐獻出來,這實在是具有極大愛心的人才能做到的。」 楊彝說,國家給了他安定的國、安定的家;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則在「使其壯有所業,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學有所用,各得其所,退而能安」的安養和服務機構中,讓他獲得妥善的安置與照顧。 唯一遺憾的是
,當年一塊兒由老家出來的弟兄,已一個個離他而去,留他在世上,好生孤獨。 戎馬倥傯榮譽國民 歲月催人老,那些有著「榮譽國民」稱號的「英雄」們,在深了皺紋、斑白鬢髮後,退出人生舞臺。 他們的故鄉,也許來自白山,也許遠自黑水,也許生於黃土高原,也或許來自江浙,出於閩粵。也或許,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來歷,但是他們都有著相像的經歷── 一生戎馬倥傯,為國家民族的生存奮鬥,最後落居在寶島,這塊太平洋西岸的中國人的土地上。 也由於他們無怨無獻的盡心呵護,聯手打拚,這塊土地才有了成長,在汗水創迼的奇蹟中
,他們為這個從無到有,而且絕無僅有的,舉世稱道的臺灣經驗,造福著島上二千萬的同胞。 最親愛的人,在戰爭中也要分開。 轟轟轟轟,敵機總是在黑夜裡出勤偵察、轟炸,而淒厲尖銳的警報,卻彷彿一把利刃,在看不見的地方慢慢割著,嚇得人手腳發軟。 楊彝老先生給我最深的印象,除了健朗的外表、從容不迫的言語、清晰的記憶外,就是「厚待人世」的大愛態度。 美國熜統林肯曾說,「人生四十歲以後自己負責。」 其實,人間世事是不能過分計較的,人世中所有的好,是上一代的餘緒,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還有上天的安排,是爭不來,也搶不到的! 流水般的往事,猶如南臺灣炫麗的陽光,不需要刻意捕捉,伸手一抱就
是滿盈,但是坐在臺南榮家廊道下的我,望著有著九十歲高齡的楊彝老先生,除開衷心的祝福他健康外,似乎無能為他做些什麼。 想扶他回房,他搖手說:「我好得很,好得很。」 仍是一派自信,一派不求人。 這一生,高低不平、坎坷苦難可都一一走過,回房的幾步路算什麼。 我緊緊跟著上樓,目送他一步一步邁向房去,因為,我一點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再和他,坐在花樹果香繁茂的午後,聽他說起九十年生命中,順手捻來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