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讓愛飛揚,從家鄉寶山鄉的「田頭伯公」許下願望說起,榮民范文芳先生早年在鴻海等科技業工作25年,原本是經常來往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奔忙的科技人,後來在民國98年間放下高薪工作退休,返家照顧高齡的慈母,回到故鄉後有感親是故鄉親,因此凝聚地方上有志一同的志工,全心投入關懷故鄉生態和扶弱濟貧等公益服務。
范先生談起幼年時期,住在山區、家境窮困,身為家中長子,自知國中畢業後無法升學
新竹省中,轉為報考陸軍士官技術訓練班,感恩當初隊上長官們知道他喜歡唸書,鼓勵營外進修至健行工專電子科就讀,以及至桃園職訓中心學習專業程式設計,回想在服兵役期間,恰巧陸軍正執行無線電專業修護技術轉移專案,因長時間與猶太人合作,得以學習系統分析的能力與多方案解決方法,因此,在軍旅生涯服役8年半的時間退伍,為外語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奠定深厚基礎。
緣起回憶小時候,父親採煤上班途中車禍,父親的朋友載著米糧和學費送到家中,那一幕在心中難以忘懷,從小埋下善的種子,長大後先是在軍中發起愛心社照顧弱勢兒童,職場退休後成立
捐米志工團,以捐米代金減少燒紙錢、推動照顧弱勢家庭,回饋社會、讓愛飛揚。
范先生這些年來亦在寶山鄉推廣濕地保護、生態池教育、社區鄉土文化、捐米善緣平台推廣和低碳環保意識等愛鄉、親鄉的實踐,並將傳統燒金拜香轉為奉米扶濟弱勢,推展生態永續與公益「善的循環」等創新做法。
范先生說志工是分享者、亦是傳承的重要使者與行動尖兵,從無到有成立了誦經班、客家米食推廣班、茶道班等,志工們免費教學客家米食之製作,例如客家湯圓、客家菜
包等,讓舌尖上的記憶,烙印在校外教學的青年學子腦海,成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養份。
志工們亦組成繡燈團教學相長,參與地方各項文化、節慶及宗廟活動,以及傳統元宵節繡燈團和延續二百年的寶山鄉「打中午」文化季活動,如同客家文化的硬頸精神,以堅定的心念帶領志工傳承地方傳統節慶文化和特色。
為了幫助鄰近新竹縣、苗栗縣等偏鄉弱勢、清苦長輩和小孩的照顧,近年來也擴散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廣結善心人士的支持。范先生每週二的捐米
列車,固定是志工開著車、載著白米深入到新竹縣寶山鄉、北埔鄉、苗栗縣南庄鄉等偏鄉社區,以巡迴的方式關懷獨居的長輩和國小低收入戶的孩童,另志工也組團到雲林縣、高雄縣、宜蘭縣送米及遠到緬甸義診等,秉持初心扶弱濟貧、延續善的循環之力量服務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