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華世界和平超宗派超國家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兼任教授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特約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
民國二十六年,張京育出生在一個中國最動盪不安的年代,幼時即隨服務軍旅的父親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輾轉遷徙,從家鄉湖南到廣西、貴州、四川、安徽、湖南、廣東,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父親攜家帶眷地跟著軍隊遠離戰火,搭船來到台灣宜蘭落腳,這種種看似風雨飄搖,但對於張京育來說,回憶起這一路的無常卻都恍如雲淡風清般地平靜無波。 初到台灣時,由於當時宜蘭還沒有眷村的形成,張京育一家人仍像在大陸時期一般,隨著父親於任職處就近租用民宅;才剛認識就要告別好不容易建立起情誼的鄰居,然後又要重新面對下一個新的環境,對於十二歲念初中的小張京育而言,本應難以適應,然而張京育卻學會了隨遇而安,絲毫沒有怨懟之情。直到民國四十二
年,擁有一百多戶的宜蘭市岳飛新村落成,這才開啟了張京育平靜而樸實的眷村生涯。經歷大江南北的奔波移徙後,到此刻總算是安定下來,雖說物資缺乏,家中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廁所,但左鄰右舍皆懂得守望相助、相互尊重,日子過得卻很實在。 猶記在宜蘭求學時期,曾經被一位本省同學罵?清國奴?,初時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那是早年日本人對本省人的訕罵之詞。然而那時張京育卻不以為忤,在他認為那只是少數缺少真正認識的人才有的欺生排外心態,而非族群間的猜忌對立,因為以他的親身體驗而言,絕大多數同學都是很樂意地付出友誼,相互關懷的。能有如此難能可貴的開闊胸襟,相信是出自於良好的家傳使然;張京育的父親雖從軍職,實則在陸軍
通信兵學校任職,因此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除了以勤儉美德作為家訓,並處處以言教及身教,影響著家中每一個成員,讓張京育從小即能知書達禮,並且培養出高尚的品格。 從小循規蹈矩、好學不倦的張京育,少年時光幾乎皆以書本為伴,當然也少不了些抓泥蚯、打彈珠的童年記趣,和青春期的年少輕狂,但他一直擁有著一顆寧靜的心,去容納書本所帶給他無窮盡的知識,去認識這個大千世界而一切都是在自然而愉悅中進行著。進駐眷村的第二年,適逢首屆大學聯考,張京育自然卯足全力準備課業,之後果然順利考上台大法律系,從此一路登高直上,更在社會上留下了非凡成就。 在國難中成長、在動盪不安的局勢裡茁壯,張京育總能在風雨中覓得一片寧
靜,並且力爭上游;而後再將所學所聞,盡付諸教育與國事大業,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良多,也終於成為岳飛新村每一個眷村人共同的驕傲。循著張京育回憶中的來時路,可以想見當初張京育父母親在艱困的環境中,仍極力撐起一把保護傘,好讓子女在逆境中仍能安心讀書、平順成長,就如同電影?美麗人生?中的劇情:在納粹集中營裡,一個幼子是如何在父親的導引與保護下,樂觀進取、處之泰然,著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