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在新竹空軍基地東側的眷村長大。永遠幽暗的狹長眷舍,雞犬相聞的錯落巷弄,還有消失已久的竹籬,亂世才有的特殊氛圍,一、二年級苦巴巴地守著四、五年級等待變天…,無論能否見容於世,「這個時代」的「那些世代」的許多情事,都不該被歷史遺忘。
之三、克難的年代
那是個諸事貧乏、萬般無奈,卻又自得其樂的年代。
雖說貧乏,大人們總是能激發出難以想像的潛力,在極度匱乏的環境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要說「無中生有」的第一名,首推老爹和老媽的新房。
那年老爹領著大園空軍基地五大隊通訊連的弟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
基地旁建國八村兩間眷戶中間的縫隙裡,硬是搭建出一間新戶,充作新房。當時的大隊長也很夠意思,對於阿兵哥們中午開小差去蓋房子的事睜隻眼閉隻眼,還支援了房子的大樑,另外又生出一塊門牌來當作新婚禮物。只可惜那時還沒有我,未能躬逢其盛,無法詳述。不過,據說早期的眷村多以竹竿為樑柱,竹片泥土為牆,再圍以竹籬以保留隱私,其簡陋也是可想而知。
老爹有個神奇的儲藏間,裡面有大陸老家帶出來的兩只大皮箱,幾個鐵製的子彈箱,裝滿了老爹的各種工具,還有一些基地後勤工廠淘汰下來的金屬零件、碎片和廢電線。兒時曾經自豪家裡有個全天下最厲害的發明家,甚麼日用品都能從老爹的儲藏室裡變出來,連廢棄的電線都能作成曬衣繩。而老媽
也不惶多讓,一雙巧手打點全家的吃穿,連學校要用的手帕和抹布也都是自行縫製。
後來才明白,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原來家家都一樣。
1950年代,由於物力維艱,軍隊全面推行「克難運動」,舉起「雙手萬能、克服萬難」的大旗,鼓勵大家發揮創意,廢物再利用。於是各種自製的生活用品紛紛出籠,舉凡食衣住行,本著有甚麼用甚麼,沒甚麼就做甚麼的精神,家家戶戶都變身為魔術師,各式家用品小自杯碗瓢盆,大至鍋爐浴缸,全都能自製。美觀精緻不是重點,只要實用就好。配合各地克難週、克難月的活動,甚至還要推選克難英雄來表揚。紅色的彩帶上有「克難英雄」四個金色的剪字,說句不中聽的話,比寒愴還能比出個英雄來,大約也是在那
樣的時代才會有的淒涼幽默。
兒時沒有甚麼聲光娛樂,童玩也大多是自製,紙牌紙飛機紙風車,割竹子做空氣槍,剪破布做砂包,偶而出現的玻璃彈珠已經是奢侈品。身上穿的衣服,學校用的課本,也要代代相傳,用到不堪再用或是書籍改版為止。為此,幾乎每個家庭裡排行在中間的小孩總是會有不平之鳴。因為,老大用完,老二老三用,用到老四老么已經面目全非,不得已只好再買新的。
印象中,廢物回收再利用率最高的,首推奶粉罐。除了用做現成的容器,裝米裝糖裝零碎;兒時老爹會給每一個小鬼一個奶粉罐,把罐蓋處用焊錫焊死,正上方鑿一個剛好能投硬幣的孔,活脫便是個只能存不能用的克難撲滿。元宵節時,會出現各式各樣奶粉罐改裝的提燈
,在罐底插一根蠟燭,罐身周邊鑿幾個洞透光,罐頂拉兩根鐵線,我們戲稱是「千年不壞無敵鐵燈籠」。因為紙糊的燈籠陣亡率甚高,鐵燈籠一出,雖然寒愴,誰也不會笑誰,因為家家戶戶都一樣。此外,奶粉罐開罐之後,內裡還有一層隔絕用的鋁箔,小心沿著罐沿撕下,用筆尖或迴紋針尖在圓形的鋁箔片上輕輕點出不同的圖案,通常是「海底世界」或是「家門前有小河」。光是靠這樣的小把戲,就曾讓大家拿過好幾個學期的暑假作業獎。
總之就是一切克難,克難的婚禮,克難的童年,克難的生活,克難的求學;甚至生病了,不到情況緊急,也只能喝喝開水,洗個熱水澡,再不就是抓筋刮痧喝薑湯,來個克難的醫療。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克難,只是簡陋、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