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左營區的自助新村(現已拆除),曾經為一個十分熱門的打卡景點,原因為二個女大學生在此發揮創意,於眷村眷舍待拆的牆面、地上用色彩給這一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待拆眷村賦與了新的風貌。無心插柳柳成蔭,也因此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的人潮絡繹不絕,大家在巷弄裡穿梭、跟牆上的彩繪拍照,讓原本冷清的眷村增添了不少人氣。
對我而言,自助新村是個特殊的存在,並不是因為他的彩繪,而是這裡是我從小到大和家人生活與成長的地方,無奈現已拆除改建成公園,曾經在這生活的點點滴滴,如今這些都變成了珍貴的回憶,特殊的是生活地方居然有許多近代歷史遺跡,真真實實存在的活教材。
左營區因所處位置於明清時期鳳山縣舊城,於開發之初,即為明鄭時期重要的屯墾區,至清領時期鳳山縣治所在,也是臺灣第一座土造城牆,後續日治以及國民政府來臺,從海軍要塞、眷村聚落一路發展,空間場域堆疊著各時期的文化遺跡,導致與臺灣近代史密不可分。
一、 消失百年 左營城牆遺跡重見天日
約五萬年前,臺灣已有人類居住,左營地區所出土的歷史文化中,從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可分為大坌坑、牛稠仔、大湖及蔦松等文化。
左營的歷史可從明鄭時期談起。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軍,改赤崁城為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南路其中之兵屯區設於興隆莊,即左營埤子頭。清初鳳山縣治設於興隆莊,之後興築土城。至乾隆51 年(西元1786 年)林爽文之亂城陷,後年(西元1788年)縣治遷至鳳山埤頭街。之後雖因亂事又有遷城之議,於道光5 年(西元1825年)在興隆莊再次興建磚石城,但從此縣治均未再遷回左營。鳳山縣治遷出後左營喪失了行政機能,使得盛極一時的興隆莊逐漸沒落。
在拆除眷舍期間,陸續挖出許多古蹟,讓消失百年的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與城門基座遺構,再現世人眼前。左營舊城為臺灣所有明清舊城中唯一留有完整遺跡者,現已完成公園建設(見城館),見證臺灣發展史,目前已指定為國定古蹟的舊城東門段、北門段城牆、南門城樓,城牆保留六百一十八公尺,是國內清代城牆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大的城牆古蹟。
搬家後原址因改建公園,才發現自己住家地基亦是城牆遺跡,而保留最完整的城牆以前上面還有人搭建房屋居住,小時候還會爬上去找同學玩,生活環境中許多不起眼的石柱與建物,經歷史學者考證才知道是文物。
二、發現震洋隊遺址
日治初期左營地區的人口約有一萬兩千餘人。於昭和15 年(西元1940 年)4 月正式動工,將位於高雄港、壽山北方原為小漁港的萬丹港擴大改建為重要的軍事基地。至昭和18 年(西元1943 年)4 月,日本海軍將在臺灣最高的指揮機關-警備府,由澎湖馬公移至高雄左營。但左營軍港後因太平洋戰爭之影響,建設計畫僅初具規模即因戰事而停頓。日本海軍高雄警備府下設施設部、工作部、通信隊、海兵團、海軍病院等各機構和部隊,根據民國34 年11 月〈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接收總報告書〉的統計,駐地位於左營地區的日本官兵數量約有八千餘人。
2012年10月間,在西自助新村的樹林內,有人發現11支黑色鑄鐵水管,每支直徑約60公分,長約3.5公尺,其中兩支有焊槍切割過的痕跡,鐵管上鑄有「昭和十六年」的字樣,上面還有一個「水」的標誌。「昭和水管」的消息在西自助新村傳開後,引起許多文史工作者的關心。他們進一步發揮想像,在憑著現場水管的形狀、顏色、尺寸與長度後,推測其可能是二戰期間,日本海軍製造「回天」自殺潛艇剩餘的材料,而擱置在此。由於「昭和水管」的發現,西自助新村路旁幾個龜形防空洞也被賦予更大的想像。
年幼時即發現村內防空洞很多,有多處大小不一的防空洞,因為年久缺乏維護與管理,裡面堆積雜物,甚至有蛇、老鼠、內部空氣混沌,偶有不良份子群聚洞中,所以大人都告誡沒事不要跑進去玩,但基於好奇,還是會呼朋引伴下去探險,滿足自我好奇心。
眷村拆除前因眷村彩繪吸引人潮,勾起我彩繪的童心,便把住處附近樹屋那裡的防空洞佈置成一棟鬼屋:放了些道具、網子與彩繪,讓人入內參觀,同時販賣茶葉蛋、彈珠汽水等,做起小生意來。
而我彩繪的防空洞,沒想到竟與左營舊城震洋隊遺址有相關聯(「震洋」一詞,取自明治時代的軍艦「震洋艦」,隱含「一發必中,擊沉敵艦,震撼太平洋」的深意。),具聞為特工人員防空避難的憩所,內有兩進出口,有一小房間與一圓形避難所,內有水泥台座可坐,一邊還被原住戶安裝馬桶,不過被認定遺跡後,內部就重新整理過了。
三、難忘眷村生活
國民政府遷臺後,左營地區其中部分為在日人留下的房舍基礎上,加以修繕或重建,安頓了在這大時代流離失所的軍民,得以喘息。多項海軍機構匯聚於此,由此可見戰後左營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左營自明鄭時期便是重要軍事基地,民國43 年海軍總部遷至臺北,但其餘機構多未隨之搬遷,日後左營仍持續扮演中華民國重要海軍基地的角色,包含軍區、港區與眷村,誠如一座包羅萬象、生生不息的城堡。在這充滿陽剛與戰鬥氣息的城堡中,有著守護家園的豪情壯志,也有愛護家庭的羈絆柔情,更有為國壯烈犧牲、令人動容的民族大愛。
當年軍區與眷村緊密相連,生活與海軍息息相關,其實在眷村生活,聚集了大江南北的榮民(眷),整個眷村就是ㄧ個社會的縮影,且當時榮民皆屬壯年、人才濟濟;有的伯伯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可惜當時不懂求教,有的熟悉木工雕刻工藝,整日敲敲打打,成品比現在木雕細緻多了,剪頭髮的伯伯可是上海十里洋場專門做貴婦頭髮造型、作西裝也是習得一身好手藝,父親穿起訂做的西裝看起來筆挺,年輕帥多了,在這生活的榮民,均能自給自足,樣樣不缺,彷彿周星馳功夫電影下的豬籠城寨,個個身懷絕技,真是高手在眷村。而當時身為小鬼頭的我們對吃可是特別有興趣,而伯伯們有好廚藝的更是不在話下。各式料理,尤其是南北小吃的匯集更是數不清,巷口豆漿店的豆漿、蛋餅,市場旁四川牛肉麵的各式麵食,真是令人食指大動,饕客絡繹不絕,常常到門口叫賣的豆花爺爺,豆花細緻至今仍令人忘懷。尤其年節,自製的臘肉、香腸及年糕等年節食品更是少不了,到了過年期間,恭喜與道賀聲不絕於耳,年味相較之下,也比今日更有人情味。
不少榮民伯伯更是參與抗戰與剿共,走遍大江南北大小戰役無役不與,來臺後的臺灣建設更是少不了他們的參與,在榮民弟兄胼手胝足,辛勤工作下,使臺灣在堅實的建設基礎下讓經濟起飛,他們可是無名的英雄,現在退下來安養天年,在這小小的眷村內安居樂業。而伯伯們的閱歷,在缺乏電視、手機娛樂的年代,便成了小朋友最佳的故事題材,小鬼們圍在伯伯周邊,聽他說著個人的經歷,有的是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正如同老兵歌詞所寫:道不完南征北戰的往事、訴不盡一身光榮的瘡疤,有的則是大江南北的奇風異俗,更讓小朋友吸引的是靈異傳說、神鬼奇航,不僅是當時最佳的娛樂,更讓小聽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廣見聞。
小時候會在巷口拿糧票幫父母領油與米,生病時眷村內有診療所與海軍總醫院 (現國軍左營醫院) 醫療,過年時期隔壁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現改為指揮部)也會帶官兵來表演舞龍與舞獅,好不熱鬧,討吉祥順便賺紅包錢,讀的是永清國小(原海軍子弟學校),父兄多為職業軍人,國中畢業後不少同學都持筆從戎就讀軍校,眷村生活歷歷在目;隨著時序推移,軍區建設不斷更新改建,眷村則隨著眷改工程一個個夷為平地,我們一家也遷住軍宅,景象截然不同,生活型態也逐漸改變;但是,海軍官兵與眷屬於左營軍區來來去去,一代接著一代,勵精圖治的建設與發生其中的動人故事不應被遺忘,更不可被埋沒於歲月洪流。
大時代的洪流一直在前進,外省第二代的的我們,受父親及周遭榮民伯伯的影響,家中兄弟與同學大部分也陸續進入軍校就讀,傳承前輩的衣缽;而隨著榮民伯伯逐漸凋零與眷村改建,我們眷村村民大部分也搬到眷村改建國宅,雖然建築新穎,環境改善不少,卻少了一種眷村相互關照的感覺存在,雖然老家已夷為平地改為公園,但在眷村生活的童年往日與榮民伯伯的生活仍歷歷在目,一輩子也無法忘懷與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