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財先生,民國16年2月2日出生於宜蘭縣三星鄉的噶瑪蘭族,在家排行老六,3歲時與家人一同遷移至花蓮開墾。18歲為了家計加入國軍志願軍,隔年底便被前運至上海,參與國共內戰,歷經多次中彈,其中一次彈頭至今仍是殘留在體內,被共軍、國軍交替俘擄,之後被遺留在中國大陸,見證過飢荒的慘烈、文革的鬥爭,最終於民國80年返回臺灣,在中國大陸顛沛流離了45年,再次踏上花蓮,卻已是64歲,往昔的種種早與現在大不相同,但同樣為了生活,仍須至大理石廠工作,每日打磨大理石,所幸何奇財就如同他體內的那顆彈頭般,是如此的堅毅不輕易放棄,換得晚年難得悠閒。
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
民國34年8月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抗日戰爭結束後,國軍與共產黨部隊衝突加劇,當時國軍為了與共軍抗衡,便在臺灣招募志願兵,何奇財有感於在鄉下種田也無法成就一番事業,於同年10月報名從軍。其所屬的國軍第七Ο軍一三九旅四處移防,從花蓮轉至宜蘭、臺中等,民國35年下半年移防至高雄鳳山,伴隨著國共緊張的情勢高升,部隊操練的頻率就越加頻繁。年底某日,部隊上級長官以參訪軍艦為由,要求部隊整裝行軍至高雄港並登艦。由於艦上氛圍詭譎,且不斷有謠傳指出部隊應該是要前運至中國大陸上打內戰,艦上人心浮躁,逃跑跳水的不在少數。就在詭譎的氛圍下,隨著軍艦航行到上海,短暫的停留上海,便又轉乘火車,前運至徐州。
殘留的彈頭歷經了國共
民國36年,隨著戰線的吃緊,從原本守衛徐州的任務,北推至山東省曹縣與共軍交戰,然後轉移至山東省魚台集結。然此次魚台的集結,雖有縣城、壕溝及鐵絲網等防禦工事,仍是不敵共軍的人海戰術。在守衛魚台一役中,何奇財左胸遭共軍步槍擊中,因當年共軍所使用的中正式步槍為無膛線設計,導致彈頭沒有足夠的動能貫穿身體,中彈後當場血流不止,經過緊急包紮後,後送至海南省西平縣衛生大隊醫治,經治療後彈頭仍是殘留在體內,無法取出。同年8月,於河南省累河鎮再次與共軍交戰,當時的共軍採取游擊戰襲擊國軍。在某次的交戰中,何奇財遭共軍俘擄,被俘擄後又分散到其他共軍的不同支隊內,替共軍攻打國軍。同年年底,何奇財所屬的共軍整裝攻打駐守河南省南陽的國軍,雙方交戰時,他的左腳掌遭國軍擊中,腳掌立即血流如柱,當下請求國軍協助急救包紮,之後就被送往國軍南陽府的俘擄集中營,又回到國軍的陣營中。民國37年6月,國軍退守湖北省樊城,何奇財所屬的國軍預計乘船退守至江南,在江面時又遭共軍圍攻,此役國軍潰不成軍,他又遭共軍俘擄。往後幾個月內,接連爆發遼瀋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等三大會戰,國軍戰況急轉直下。
被遺留的臺灣原住民
民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轉進至臺灣,何奇財就此被留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民國43年認識妻子陳彩治女士。隔年何奇財就與陳彩治結婚,隨後便離開軍中,被安排到福建省泉州安溪縣劍斗供銷合作社,當時的氛圍,臺灣人是不受到重視的,加上為避免臺人與中華民國政府聯繫,便安排他到偏遠山區的合作社當小職員。民國48年何奇財參加福建省摔跤比賽,獲得輕量級第一名。先天噶瑪蘭族的血統,讓何奇財在各項運動上如虎添翼,也因此讓他順利的接下運動委員會的主任。
三年大飢荒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宣稱,於民國48至50年間中國大陸上發生全國性的飢荒,民間學術研究則是發生於民國47至51年間,期間因飢荒死亡的人口達1000萬人以上。導致此災難性飢荒的成因包括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國內制度問題及外交上的困境等。為了在15年內達成「超英趕美」的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民國47年展開「大躍進」運動,大搞土法煉鋼,由於鐵礦不足,就號召全民上山採礦,使得農民都不下田耕種,當年大量的糧食沒能收成,糧食產能大減,又加上浮爛虛報的產量,成為飢荒的導火線。民國52年,因為大飢荒的關係,中國大陸全境缺乏糧食,就把體育場轉為農場,體育委員會也被迫解散,何奇財也被分發到供銷社服務,整體生活還勉強過得去。
文化大革命
民國55年到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燃起全國性的政治運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其中「清理階級隊伍」更是針對「叛徒、特務、死不改悔的走資派、反革命分子、沒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壞、右分子」等進行清理。這段期間,籍貫為臺灣的人可以說是非常的慘,會無緣由地被戴上「特務」的帽子,視作國民黨的一份子,從遊街示眾、被鬥爭到下放勞改,幾乎無一倖免。民國56年,何奇財於安溪劍斗鎮學習班隔離反省一年,隔年被送至供銷社飲食店工作。這段時間家中的重擔全落到何奇財妻子的身上,她就帶著孩子們回廈門娘家住,對何奇財一家人來說,這是段辛酸的日子。民國77年,何奇財退休後,就全家搬至廈門的娘家,並在各方的努力下建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踏上花蓮
民國76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戒嚴,露出了返回臺灣的一絲曙光。從民國36年來到中國大陸上,已經40年與臺灣親友沒有聯繫,何奇財就請福建省廣播電台尋找臺灣親人,最終何奇財大哥的朋友聽到廣播,輾轉兩人終於聯繫上,並於民國79年向中華民國申請返臺,80年1月24日何奇財與妻子一同踏上臺灣,次日返回到花蓮的家門,一進家門,大姊便抱著何奇財痛哭,音訊全無了40多年,從18歲從軍的少年,再次看到時已經是64歲的年紀,當下的喜悅及感慨難以用文字呈現。此時何奇財心想,終於回到美好的家園了,然而,回來後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父母親所留下的家產,早已由其他兄姐分完,何奇財與妻子及最小的孩子就只能先暫時居住在大哥的房子,整體生活起居仍是較不方便,為了生計,他與妻子就到附近的大理石工廠做工。為了有個終老的住所,他們利用返臺時,政府給予的80萬慰助金及先前的積蓄與孩子的協助,在花蓮市買下一間公寓,才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直到現在兒子接手大理石的工作,95歲的何奇財有空的時候就會到工廠協助兒子,雖然無大富大貴,但也能享享清福。相對於顛沛流離的一生,晚年算是難得悠閒,就如同他體內的彈頭一樣,歷經多次的苦難,仍是堅毅地證明,如此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