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三刀,菜刀、剪刀、剃頭刀」,這句話說明了身為福建省省會子民的福州人,手上功夫的講究與成就,同時也意味著許多移民臺灣的福州人,多半從事廚師、裁縫與理髮師的工作,我的父親也不例外。 第二次來臺灣,父親到一個親戚在大稻埕所開的餐館小春園幫忙,小春園當時位於第一戲院的對面,延平北路跟保安街口,從光復以後外交部設置在小春園樓上,就可以知道這裡曾經的風光。 我父親二十幾歲在小春園負責跑堂,後來,就自己在第一戲院的巷子裡擺攤賣小吃,那時候有四個人合夥,會煮麵的煮麵,會做饅頭的做饅頭,會做魯菜的做魯菜,我爸是做掌櫃,那時候臺灣只要努力的話生意都會很好做,而且這一帶延平北路、太平町是屬於熱鬧地方,所
以那時候生意很好,後來因為是屬於違章的攤販,被拆掉了。那時候是擺在人家的走廊,人家不給你擺,你也沒辦法,一定要搬走。我瞭解是因為第一戲院旁邊樓下都有租人家的店面,有賣餐點,也有西餐的,有人會嫉妒說你生意這麼好會影響我的生意,所以跟房東講,房東當然也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就把攤販拆了,當初是答應他們來擺,但是房客抱怨要求也沒有辦法。 這段擺攤做生意的日子,剛好碰到了光復後舊臺幣新臺幣交替,物價大幅波動的時刻,但民以食為天,雖然物價波動很大,但吃食生意還是很不錯,只不過囤積糧食的問題就成了每天最頭痛的事。回憶父親描述的那一段經驗:「那時候,每個人都忙著搬貨,因為今天早上買的麵粉到下午賣同樣的麵粉可
能會吃虧,因此通常有錢就會趕快去換食品、換東西,錢幾乎都不想留,盡 量換東西來賣,就這樣度日子。譬如說賣饅頭一定要買麵粉,所以那時候就會把買來的麵粉堆在第一戲院的太平梯,一直都堆到四樓去,能買盡量買來囤貨,也沒辦法,怕物資變動很大,沒辦法做生意。」這樣把戲院拿來囤積麵粉的故事,也成了父子相傳的一段趣談。 結束了在第一戲院前的擺攤生意,父親因為這幾年的努力已攢下一筆錢得以安家購屋,那時候花了五千塊臺幣在歸綏街買了房子。而這個二層樓的木造房子,樓下做生意,樓上就變成住家,而我也是在這裡出生長大。「那時候是由我爸掌廚,後來生意太好了,就請師傅,那時候也是賣一些福州傳統的菜,像糖醋、紅糟、燕皮、意
麵什麼的。」小時候的記憶中,家裡總是有川流不息的客人等著吃父親的福州菜,而這個專賣福州菜的「水蛙小吃」雖然沒有招牌,但已經是許多饕客口耳相傳的美食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