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大稻埕繁華歲月由盛轉衰,水蛙園的生意好壞就可以見證:「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之間,那時候,每天都是高朋滿座,所租的店面從一樓到三樓總是客滿不說,還一路排到騎樓,也常常有客人為了搶桌子而發生衝突,我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那時候一、二樓天天辦酒席,像一些學校都常常來這裡辦聚餐,遠到像螢橋國小、老松國小都會到我們店來吃,附近的永樂、太平、大同也都會來,通常都是大家互相介紹來介紹去,那時候的生意真的很好做,我爸在、老師傅也在的時候,洗碗的都洗不完,那我就會幫忙洗,反正我是什麼都要做,點菜、送菜、收菜、洗碗,要不然洗到晚上一兩點都還在洗。你看以前有賣服飾的,像什麼狗標服裝行、寶
島鐘錶行都集聚在這裡,都有連帶的關係,有的人當老闆的,都會帶人家來這裡吃。」黃炳森甚至不諱言的說:「那時候真的是賺一年可以買一間房子。」 當時的大稻埕可以說是臺北的財富聚集之地,黃炳森記憶起民國五十年代他初中時期所發生的一件事:那時候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了拍攝一部由保羅紐曼主演,名為「聖保羅砲艦」描寫第二次大戰時期的戰爭電影,因為這場戲是以大戰時期中國大陸長江為背景,且其中需要大量華裔的臨時演員,但因當時中國大陸採取對外關閉門戶,所以便來到淡水河大稻埕渡船頭取景,當然也召集了許多附近的居民來充當臨時演員。然而就在片子開始拍攝之後不久,導演立刻喊卡,因為這些臨時演員每個人手上都掛著手錶
,實在不符合劇情的真實情況。當時大稻埕居民的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儘管大稻埕的風華猶在,然而城市發展的重心早已經悄悄地往東邊挪移,事實上在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之間,大稻埕似乎已繁華落盡。「我初中的時候念松山中學,那個時候基隆路旁邊都是稻田,整塊四四兵庫就在那裡,就是三張犁,那邊是打靶的地方,根本是臺北的垃圾堆,現在翻身了。高中是唸師大附中,那時候新生南路還有圳溝,現在差別很大,以前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我就知道開始變了,叫我爸去買那邊的房子,我爸不要,三十年前他想這裡很繁華,他怎麼會去想那個地方,那時候我看忠孝東路大樓很大,那時候那邊一坪才一萬元,這邊不只那個錢,我爸那時候不聽,所以現在差很多,我爸覺
得那是鳥不生蛋的地方,是偏郊,但河東河西,這邊沒落了,那邊興起,就是這樣差很多。」黃炳森這麼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