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在新竹空軍基地東側的眷村長大。永遠幽暗的狹長眷舍,雞犬相聞的錯落巷弄,還有消失已久的竹籬,亂世才有的特殊氛圍,一、二年級苦巴巴地守著四、五年級等待變天…,無論能否見容於世,「這個時代」的「那些世代」的許多情事,都不該被歷史遺忘。
之一、族群的誕生
那是個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的時代,一場不知所以的內戰,牽動了六十萬大軍的遷徙。說是倉皇轉進,各軍種部隊自基隆要塞進駐到全台各個軍事重地,倒也各安其所。軍人們隨駐地安置在日遺營房或是軍帳,就
當是還在打仗,很快就能夠就定位;但隨軍來台的眷屬安置,則顯得捉襟見肘,有心無力。據說大多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甚至是自行圍地搭建的草棚,反正隨時要反攻大陸,湊合一下也就過了。
不單是當局誇下海口:「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連民間也編了順口溜來自我催眠:「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種樹木,我們明年回大陸。」只是這個五年計畫,終究還是成為夢幻泡影。
1958年發生了震動國際的八二三炮戰,還是靠了老美的砲彈助拳、軍艦壓陣,才勉強穩住局面。等到第二個五年過去之後,大家才漸漸明白:就算猛呼口號,也改變不了回不去的事實。
1950年代,高層擔心國軍官兵因
家眷的拖累而影響戰力,制定了嚴苛的軍人婚姻條例,規定軍官和技術士官年滿28歲才准結婚,而普通士官及士兵則只能耍光棍到退伍。儘管如此,當初隨軍來台的少年兵們一一跨過成婚的年齡門檻之後,原本稻草為天、竹泥牆相隔的臨時房舍早已不敷使用,眷舍的需求突然變得刻不容緩。
較早期的眷村大致是依所屬軍種及工作性質來命名,例如空軍一村、陸軍二村、海光三村等等,雖然殘破簡陋、刻苦克難、克勤克儉,倒也是戰鬥氣味十足。
1960年代,政府以勞軍為名發動募捐。因為是「不樂之捐」,抓來進出口商業公會當領頭羊,規定非民生必須品進口結匯時,每一美元即「自動」捐款台幣五角,就是赫赫有名的「勞軍捐」。捐款的三分之一,
交由婦聯會用作勞軍活動經費,而其中最實質的貢獻,便是興建眷村五萬戶。這個時期的領導人大約頭腦比較清醒,興建的眷舍雖然一樣是小得可憐,卻已捨棄竹籬茅草,改為磚牆黑瓦,頗有落地生根的盤算。新式的眷村多以教忠教孝的「OO新村」命名。另一方面,雖然是以婦聯會的名義捐建,畢竟還是來自各界的捐款,總不好高調地將三百多個眷村全都取名做「婦聯O村」,於是才出現了「台貿」、「果貿」「工協」、「商協」、「影劇」等等與捐款業界相關的眷村命名。
1960年,爹娘結縭。窮困的小夫妻配不到眷舍,只能在大園的建國八村村尾,以簡單的木料搭建了寒酸的新房。隔年,婦聯會在新竹機場東側的南勢地區所捐建的實踐新村落成啟用,老爹
請調到空軍基地的二聯隊,帶著老媽和出世沒多久的老哥,正式加入這個百戶人家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