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5年6月30日,一位女嬰於新竹縣竹北鄉的農村出生了,那位女嬰就是我的母親-阿秀,因為家母的生母共生了7個小孩,無力撫養這麼多子女,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所以決定於家母3歲時,送給住於新竹陸軍赤土崎新村(現址為新竹赤土崎公園)的榮民張伯伯(外公)當養女,命運的安排總是讓人無法預知。
外公老家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當年國共內戰,大陸淪陷,於民國38年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當時國家動盪隻身渡海來臺,並無子嗣,外公與再婚的外婆遂收養家母當養女,當時外公的工作分別是在新竹市煤礦局(現址為新竹公學新城大廈)及尖石鄉煤礦分局辦公廳舍的伙房擔任伙夫,負責照料員工三餐,早出晚歸,每個月就靠著幾百元的微薄收入將家母拉拔長大。家母回憶,以前住的眷村旁邊有一棵約1丈的大榕樹,榕樹下方有豬圈,裡面養了十幾隻豬,豬圈旁則是養著雞、鴨,約從6歲開始,每天約5點就要起床,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首先要向正廳內觀世音娘娘燒香拜佛,然後就要去菜園裡撿蝸牛,回到廚房內用菜刀將蝸牛壓碎餵給雞、鴨吃,接著再回到菜園中將芋頭梗砍下來,回到廚房剁碎後,用大鍋煮熟伴米糠餵給豬吃,餵完外面的家禽後,就要準備吃早餐去上學,放學回家後還要負責照顧外婆的親孫女並幫忙外婆手工製作狗頭牌火柴盒及聖誕燈泡,幫忙家裡掙點錢,家母憶往童年的眷村生活,猶如日劇中阿信的翻版,真是酸甜苦辣回味無窮。
雖然每天過得非常艱辛,但是還是有開心的時候,每年農曆過年從除夕開始,外公就會和同在眷村生活的鄰居或老鄉們,各自準備大陸各省的家鄉菜(大水餃、炸牛肉丸、燴麵、水煎包、炸年糕……等),除夕夜能夠大快朵頤飽餐一頓又享受團聚的氣氛特別溫馨;此外,一年之中,家母共有兩次可以回到竹北生母家與親姊妹及親哥哥們團聚,一次為大年初二,在全家圍爐團聚相聚時刻,與姊妹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另一次則是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的隔日,竹北生母家附近天后宮廟方人員,會聘請劇團在廟前舉辦「平安戲」表演,藉此邀請親戚好友一同在廟前團聚觀戲,並觀賞煙火施放非常熱鬧。一年只見兩次面的感覺,那種心情格外感傷,每次要離別時,總是這麼依依不捨。
回想過去那段往事,家母與外公的親情,就有如電影搭錯車的情節那般,雖無血緣但更加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