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閱讀眷村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竹籬笆的故事

眷村人成長記憶中,左鄰右舍間親密的吆喝、吵雜,與燒菜、打牌的「活的」聲音與色彩,已不復見。眷村是眷村人成長的地方,是台灣發展史中,中國人口大遷移的一項歷史見證,是我們緬懷這段歷史的共同記憶。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
:::
放大
榮民養女的兒時眷村憶往-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榮民養女的兒時眷村憶往-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陪伴著家母無數夜晚的狗頭牌火柴盒,一分一毛得來不易
攝於廳堂門口,家母(右2)與其童年時玩伴,物質缺乏的年代,每一位卻都有滿足的笑容。
攝於廳堂門口,家母(前排)與外公,手中女嬰為外婆的親孫女。

榮民養女的兒時眷村憶往-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作者:李金榮助理員

民國45年6月30日,一位女嬰於新竹縣竹北鄉的農村出生了,那位女嬰就是我的母親-阿秀,因為家母的生母共生了7個小孩,無力撫養這麼多子女,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所以決定於家母3歲時,送給住於新竹陸軍赤土崎新村(現址為新竹赤土崎公園)的榮民張伯伯(外公)當養女,命運的安排總是讓人無法預知。
外公老家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當年國共內戰,大陸淪陷,於民國38年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當時國家動盪隻身渡海來臺,並無子嗣,外公與再婚的外婆遂收養家母當養女,當時外公的工作分別是在新竹市煤礦局(現址為新竹公學新城大廈)及尖石鄉煤礦分局辦公廳舍的伙房擔任伙夫,負責照料員工三餐,早出晚歸,每個月就靠著幾百元的微薄收入將家母拉拔長大。家母回憶,以前住的眷村旁邊有一棵約1丈的大榕樹,榕樹下方有豬圈,裡面養了十幾隻豬,豬圈旁則是養著雞、鴨,約從6歲開始,每天約5點就要起床,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首先要向正廳內觀世音娘娘燒香拜佛,然後就要去菜園裡撿蝸牛,回到廚房內用菜刀將蝸牛壓碎餵給雞、鴨吃,接著再回到菜園中將芋頭梗砍下來,回到廚房剁碎後,用大鍋煮熟伴米糠餵給豬吃,餵完外面的家禽後,就要準備吃早餐去上學,放學回家後還要負責照顧外婆的親孫女並幫忙外婆手工製作狗頭牌火柴盒及聖誕燈泡,幫忙家裡掙點錢,家母憶往童年的眷村生活,猶如日劇中阿信的翻版,真是酸甜苦辣回味無窮。

放大
榮民養女的兒時眷村憶往-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榮民養女的兒時眷村憶往-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陪伴著家母無數夜晚的狗頭牌火柴盒,一分一毛得來不易
攝於廳堂門口,家母(右2)與其童年時玩伴,物質缺乏的年代,每一位卻都有滿足的笑容。
攝於廳堂門口,家母(前排)與外公,手中女嬰為外婆的親孫女。